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吉林省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43:29  浏览:85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研、生产一体化,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开发独立的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工厂企业要积极吸收技术开发科研、设计单位,特别是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使其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
第三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应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由进收双方自主决定,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第四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不受地区、部门和所有制形式的限制。

第二章 管理办法
第五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在计划、人事、劳资、财务、经费、物资和基本建设等方面应接受吸收单位的统一管理,同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第六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前,进入单位和吸收单位双方及其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进入单位的债权、债务和财产进行严格清理和估价,并经国家公证机关公证。
第七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其经费逐步由相应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承担。原科研、设计单位的科技发展基金和企业的新产品试制基金应合并成为技术开发基金,交由这类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掌握使用。
第八条 对于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科研、设计单位的仪器、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可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九条 由国家拨给科研事业费的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其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仍由国家照拨,不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第十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其原所有制性质和人员身份不予变动;其职工的休假制度可按照科研、设计单位的现行规定进行。
第十一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可从相应的企业中调入适于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亦可把不适于从事技术开发研究工作的人员及多余的生产、后勤人员和一般行政人员在企业内统筹安排,并允许其流动。

第三章 进入单位的自主权
第十二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可继续具有法人资格。
第十三条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科研、设计单位可实行厂长领导下的所(院)长负责制。在企业的统一管理下,所长拥有所内计划、人事、财务、经费和物资等方面的决定权。科研、设计单位的负责人亦可兼任企业技术开发的领导职务,其原有的级别待遇可保持不变。
第十四条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科研、设计单位可继续保留原来的单位名称、财务帐号,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第十五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后,应继续承担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下达或委托的科研、设计和行业的技术管理任务,吸收单位要支持并创造条件保证其完成。在保证完成上述任务的前提下,科研、设计单位可以对外承担科研、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任务,其收入分配由科研、设计单
位与企业或企业集团自行商定。
第十六条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科研单位,在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可继续招收研究生并授予学位,研究生费由原渠道照拨。

第四章 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 由国家核拨科研事业费的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其科研事业费以进入前一年为基数长期拨给,这笔经费只能由原科研、设计单位使用。
第十八条 对于吸收科研、设计单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新产品试制、科技攻关、技术引进与吸收、“星火计划”等方面的项目;优先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优先分配专业技术人才;优先提供贷款和外汇;优先供应物资。
第十九条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科研、设计单位,其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标准,可以按事业单位的标准执行,也可按企业的标准执行,原则上就高不就低。有关部门要按其套改后的工资和新的奖金免税标准核定其工资总额和奖金免税限额。这类企业或企业集团有权自主
决定职工工资和奖金分配的具体形式。
第二十条 吸收科研、设计单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提下,有权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制定本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标准,自主评定和聘任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企业自行评定和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只在其内部有效,并可给予相应的待遇。
第二十一条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科研、设计单位,其原已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继续保留,这类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及拨款办法保持不变,并要保证项目按期完成。
第二十二条 吸收科研、设计单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向银行申请的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专项贷款,可由该项目投产后实现的利润分期在税前还本付息。
第二十三条 吸收科研、设计单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基金,除按有关规定提取新产品试制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外,还可以从这类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发的新产品实现的利润中税前提取20%,每种新产品可连续提三年。
第二十四条 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其中间试验基地从事中间试验所获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从事经营性生产所得的收入照章纳税。
第二十五条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科研、设计单位仍享受原来科研、设计单位的有关减免税收待遇。
第二十六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应以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科研、设计单位为主进行,企业和有关部门对其开展学术交流、聘请中外专家讲学、派员出国进修考察等活动应给予积极支持,为其创造方便条
件。

第五章 审批程序
第二十七条 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必须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对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科研、设计单位的科研任务、技术开发、人事安排、工资福利、收入分配、经费使用和财产、物资处理及其享有的自主权等方面应作明确规定;对债权、债务方面双方是否负有连带
责任等问题亦须作相应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进入和吸收单位签订协议后,双方应分别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提出进入和吸收申请(附上协议书),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同级科委和计经委审批,抄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属于跨地区的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由其各自的主管部门及同级科委、计经委签署
意见后,报省科委、计经委审批,并抄省财政部门备案。
未按上述审批程序办理手续的,不能享受本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对假借进入之名骗取国家事业费和享受优惠的,要严肃处理,及时纠正。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中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系指国家确认并实行财政统一核算的企业;本规定所指的科研设计单位不包括独立的工程设计单位。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987年6月2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
  二OO七年八月八日
  东政发〔2007〕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东营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东营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县区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含垂直管理单位)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地反映依法行政的实际状况,强化行政监督,保证政令畅通。
  第四条 政府及其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分工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在市、县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会同监察部门(以下简称考核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六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依法决策情况;(二)行政执法情况;(三)行政救济情况;(四)依法行政保障措施落实情况;(五)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
  第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事项应当达到下列基本要求:(一)依法决策。1.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制定规范性文件,依法规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征用)等行政管理措施,保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2.制定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公开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制度,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实行定期清理和适时评价制度,及时修改和废止已不适应的规范性文件,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连续性和有效性。4.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应当以公开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有关机关报送备案。5.签订重大经济合同、开展重大行政执法活动,应当进行合法性论证。(二)行政执法。1.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完善执法程序,实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2.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执行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制度,规范程序,减少手续,缩短时限,方便群众;依法履行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职责。3.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严格执行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制度,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处罚与违法程度相适应的原则,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实行罚缴分离制度,不得分配罚款指标,与单位经费、福利挂钩。4.行政事业收费,应当依法征收,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不得擅自设定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5.行政征收(征用),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依法给予被征收(征用)人合理补偿。6.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不得擅自作出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决定。7.行政执法检查,应当做到依法、适当、有效,不得乱检查,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8.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公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提供便利条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9.依法正确履行其他行政管理职责,不得越权行政或者不作为。(三)行政救济。1.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应当依法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申请回避、申请听证、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权利。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被申请人必须严格执行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3.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规定,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积极出庭应诉、答辩,自觉履行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首长无特殊情况应当出庭应诉。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自觉履行行政赔偿义务,严格执行生效的行政赔偿决定或者裁决。5.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行政投诉案件。(四)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1.领导重视,把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部署和检查。2.建立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工作责任、监督责任,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3.落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要求,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承担工作职责相适应。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纳入政府政务考核评价体系,并占一定分值,分值比例由本级政府确定。
  第九条 考核部门应当于每年初制定当年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和计分办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条 考核部门应当结合政府和政府部门的不同职责及工作实际,实行分类考核。
  第十一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实行计分制,根据考核内容确定各项分值;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扣减相应分值。
  第十二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坚持日常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二)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素质测试;(三)检查或者抽查有关行政执法的文件、资料和执法档案;(四)组织执法专案调查;(五)现场检查行政执法情况;(六)受理行政执法投诉或者举报;(七)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八)其他考核方式。
  第十三条 对考核优秀的行政机关,政府可以授予“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整改。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

(2001年11月22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优质的畜禽产品,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它动物。

  本办法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生皮、原毛、精液、胚胎、种蛋以及未经加工的肉、脂、脏器、血液、绒、骨、角、头、蹄等。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动物防疫责任制;逐步加强投入,加强防疫监督队伍的建设,健全防疫监督体系,完善防疫监督手段,提高防疫监督工作水平。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六条 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省动物疫病预防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需要,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办法。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制定、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免疫计划。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动物疫情,依法确定本省重点管理的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

  第八条 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依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实施强制免疫。

  实施强制免疫以外的动物疫病预防,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对动物疫病的预防,依照国家规定实行免疫证明或者免疫标记管理制度。

  第十条 饲养、经营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制度的动物疫病预防计划,依法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并接受动物防疫机构的监测、监督。

  饲养、经营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安全优质的畜禽产品,不得适用对人体有害的饲料、添加剂和药品。

  第十一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适量储备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的药品、生物制品和有关物资,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二条 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组织订购计划免疫所需的生物制品,市、县、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物制品的供应。

  除国家在本省确定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按照规定销售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销售和对外提供计划免疫所需的生物制品。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度本行政区域内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情实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动物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人民政府报告。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军队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发现动物疫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通报。

  第十五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公布,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发布。

  第十六条 发生下列动物疫情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依法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一)发生一类动物疫病;

  (二)二类、三类动物疫病呈爆发性流行;

  (三)新发生的动物疫病;

  (四)已经消灭但又重新发生的动物疫病。

  第十七条 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在封锁的疫区内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疫点内染疫、疑似染疫和病死的动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畜牧兽医、卫生、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扑杀、销毁或作其他无害化处理;

  (二)对疫点内的动物饲养用具、圈(厩)舍、活动场地、运载工具以及动物饲料、垫料、粪便等受污染的物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对疫区内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确诊后根据动物疫病种类,进行扑杀;对易感染的饲养动物,应当采取紧急免疫接种、消毒等措施,实行圈养或者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用;

  (四)禁止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出疫区;出入疫区的交通要道应当设立临时性防疫消毒点,并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对出入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

  (五)停止与疫情有关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交易。

  第十八条 受威胁区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动物疫病传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监视疫情动态。

  第十九条 封锁的疫区内动物疫病扑灭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检查确认后,报原决定封锁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并通报毗邻的地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条 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

  因扑杀动物给饲养者造成重大损失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一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并按照国务院财政、物价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收取检疫费用,不得加收其他费用,也不得重复收费。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实行报检制度。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在乡、镇设置报检点,并公布报检电话。

  第二十二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设动物检疫员。动物检疫员经市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实施检疫。

  动物检疫员应当按照检疫规程实施检疫,并对检疫结果负责。

  动物检疫依法履行检疫职责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三条 动物、动物产品在运输、出售前,货主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一)种用动物在运输、出售的7前申报;

  (二)非种用动物及动物产品在运输、出售的3日前申报。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接到检疫申报后及时派人到现场实施检疫,并在运输、出售前作出检验结论。

  第二十四条 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经检疫不合格的,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

  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出售和运输。

  禁止伪造、涂改、转让、买卖检疫证、章、标志。

  第二十五条 对生猪等动物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其种类和区域范围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进入肉类加工厂和屠宰场(厂、点)的生猪等动物,应当具有检疫证明,经动物检疫员验证后方可屠宰。屠宰后的生猪等动物产品,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后方可出场(厂、点)。

  第二十六条 单位自宰自用生猪、牛、羊的,应当报检,动物、动物产品。

  第二十七条 从事动物、动物产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营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

  禁止经营性收售、贮藏、加工、运输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动物产品。

  第二十八条 国内地引进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应当先到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审批手续后,经输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并出具检疫证明,方可引进。引进的种用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监督下隔离观察饲养,经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五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二十九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建立上级对下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执法人员的督察、考核等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除采取《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措施外,不可以查阅、复制、拍摄、摘录与动物防疫监测、监督有关的资料。

  第三十一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中从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动物防疫监督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兽医专业学历、从事动物防疫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和独立从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的能力。

  动物防疫监督员经省畜牧兽基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动物防疫监督检查证后,方可从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佩带标志,出示证件,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二条 动物饲养场、肉类加工厂、屠宰场(点)及其他从事动物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的,应当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应当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度并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款规定,销售、提供计划免疫所需的生物制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回已出售的生物制品和未售出的生物制品。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供应的生物制品不合格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无权发布动物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发布动物疫情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货主在动物、动物产品出售前未按规定报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强制补检。单位自宰自用未报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补检。

  违反本办法规定,货主在动物、动物产品运输前未按规定报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对托运人和承运人分别处以运输费用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经营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或者经营性收售、贮藏、加工、运输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收回已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没收违法所得和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从事动物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力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活动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业、没收药物与医疗器械及违法所得。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或者拒绝、阻碍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隐瞒或延误动物疫情报告的;

  (二)擅自发布动物疫情的;

  (三)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检疫规程进行检疫,造成误检的;

  (四)不按时出具或者出具虚假检疫证明的;

  (五)超过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的;

  (六)未及时发放或者发放过期失效、伪劣防疫药品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