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为其雇员提存医疗保险等三项基金以外的职工集体福利类费用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3:12:00  浏览:83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为其雇员提存医疗保险等三项基金以外的职工集体福利类费用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为其雇员提存医疗保险等三项基金以外的职工集体福利类费用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据反映,目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其雇员提存了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退休保险基金等基金(以下简称三项基金),根据我国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提存的这些基金,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但同时,有些企业仍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
度的有关规定,计提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等,造成对某些费用重复提存、列支。经研究,现就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为其雇员计提三项基金以外的费用税务处理问题明确如下: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按照国务院及各地政府规定,为其雇员提存三项基金外,可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标准,计提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除此之外,企业不得在税前预提其他职工福利类费用。企业实际发生的不属于上述五项预提基金或经费开支范围内的其他职工福利类
支出,可按实际发生数在当年度税前扣除。但当年度税前扣除的此类费用,不得超过企业全年职工税前列支工资总额的14%,其超过部分也不得在以后年度扣除。



1999年10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本溪市畜禽屠宰管理办法

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


本溪市畜禽屠宰管理办法

(2003年6月9日本溪市人民政府令第105号公布)


第一条 为加强畜、禽屠宰与检疫管理,规范畜、禽产品经营秩序,防止畜、禽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经营性畜、禽的屠宰及畜、禽产品的加工、冷藏、运输、销售均应遵守本办法。

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和畜、禽食品的卫生检验,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执行。

少数民族食用畜、禽的屠宰,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畜是指猪、牛、羊、马、驴、骡、犬、兔等;禽是指鸡、鸭、鹅等;畜、禽产品是指未经加工的畜、禽的胴体、肉、脏器、皮张、血液等。

本办法所称的畜、禽屠宰场(点),是指以从事经营性畜、禽屠宰为业的场所。

第四条 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市畜、禽屠宰加工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定点设置规划编制和实施、制定行业发展计划、屠宰场(点)管理以及畜、禽产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

市、自治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屠宰检疫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市、自治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具体负责畜、禽的屠宰检疫工作。

工商、物价、环保、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畜、禽的屠宰及其检疫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多渠道经营、分步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 畜、禽屠宰场(点)的定点设置,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和布局。

屠宰场(点)的定点设置规划由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畜牧兽医、环保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促进生产、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管理的原则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设立畜、禽屠宰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市屠宰场(点)的定点设置规划;

(二)水源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周围环境无有害污染源;

(三)远离居民住宅区、公共场所、饮用水源保护区;

(四)屠宰加工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置,屠宰工艺流程符合国家卫生要求;

(五)设有畜禽待宰圈、病畜禽隔离圈、屠宰间、内脏整理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污物处理设施;

(六)地面、墙裙用无毒材料制成,不渗水且便于冲刷消毒;

(七)备有麻电、屠宰、吊挂、照明设备和专用容器、运载工具;

(八)备有检验检疫设备、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

(九)具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屠宰人员,并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十)畜、禽屠宰人员身体健康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第八条 马、驴、骡、犬、兔的屠宰点以及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含厅室和露天市场)内设立的禽屠宰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本市屠宰场(点)的定点设置规划;

(二)具有与屠宰量相适应的屠宰间,内墙壁和操作台清洁卫生,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三)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四)有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屠宰工具和盛器;

(五)屠宰人员身体健康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第九条 畜、禽屠宰场(点)实行定点屠宰许可制度。

经营性畜、禽屠宰必须在许可设置的定点屠宰场(点)屠宰加工。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设屠宰场(点)或者为他人私设屠宰场(点)提供场地从事经营性畜、禽屠宰活动。

第十条 根据畜、禽屠宰场(点)定点设置规划,新增屠宰场(点)定点许可,应当由当事人向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书面答复,对符合条件的核发定点许可批准文件;多个当事人同时申请的,应当通过竞标方式核发定点许可批准文件。

第十一条 申请人取得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定点许可批准文件后,按照下列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一)凭定点许可批准文件,分别向所在地的市或自治县卫生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办《卫生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二)凭《卫生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三)凭《营业执照》向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领取定点屠宰标志牌。

第十二条 定点屠宰场(点)加工畜、禽产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收购、屠宰的畜、禽,必须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产地检疫证明》或《出县境运输畜禽的检疫证明》、《运输车辆消毒证明》;

(二)屠宰前应按照技术规程对畜、禽检疫检验;

(三)畜、禽放血前后应冲洗体表,清除血块污垢;

(四)保持屠宰用水清洁卫生,烫毛池要定时更换用水,冷水池应保持长流水;

(五)屠宰操作过程中禁止畜、禽着地,宰后胴体应悬挂于通风、阴凉、清洁的场所,不得被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污染;

(六)胴体及内脏不得带有血、毛、粪、污、伤斑、病灶及有害腺体,屠宰后的生猪胴体还应经冷却、排酸处理;

(七)经屠宰加工的畜、禽产品应当检疫、检验合格;

(八)运载、装卸、包装畜禽产品的车辆、工具和包装袋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需要包装畜、禽产品的,其包装标识应符合食品标签标准的规定;

(九)屠宰操作结束后,对屠宰场地、设备、工具必须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

(十)毛、粪、垫草等污物须经无害化处理,排放的污水和噪声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定;

(十一)禁止健康畜、禽和病畜、禽混宰。对病畜、禽应当根据疫病性质按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死畜、禽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得随地弃置。

第十三条 用于生产食用血制品的畜、禽血应当由具备生产条件的屠宰场(点)统一收购、加工,挂牌销售。

不具备生产食用血制品条件的屠宰场(点)不得加工、销售食用血制品,屠宰加工后的畜、禽血必须煮熟、煮透后方可出场。

第十四条 市、自治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派驻检疫人员到定点屠宰场(点)执行检疫,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肉品卫生检疫的规程进行畜、禽屠宰检疫工作。对屠宰加工后的畜、禽经检疫合格的,应在胴体上加盖统一制作的验讫印章或出具畜、禽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五条 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必须向市物价部门申报屠宰成本,由物价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核定其屠宰加工收费标准。

委托定点屠宰场(点)加工畜、禽产品的,应当签订屠宰加工协议,由双方约定加工方式、产品种类、交付时间、肉品新鲜度及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的鲜、冻畜、禽产品,应当使用冷藏车冷藏运输。

第十七条 外埠畜、禽及其产品进入本市的,应当随车携带产地有关部门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批、报检,经检疫检验合格后方可屠宰加工或上市销售。

第十八条 畜、禽产品进入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销售前,市场开办者应当对进场交易的畜、禽产品查验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允许进场交易。

第十九条 禁止销售“垃圾猪”及其产品,禁止销售种公、母猪及晚阉猪的鲜、冻产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已检疫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灌水、注水或添加其它物质。

第二十一条 从事食品加工、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宾馆、饭店、招待所、食堂等集体伙食单位,销售或使用的畜、禽产品应当有检疫合格证明;已实行定点屠宰的,必须从定点屠宰场(点)进货。

第二十二条 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畜、禽屠宰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并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接受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

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现场进行调查或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检查;

(二)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资料;

(三)依法采用录音、录(摄)像等手段取得有关证据材料;

(四)依法对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证件等证据进行登记保存和处理;

(五)依法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职权。

第二十三条 生猪屠宰、加工、销售行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及《辽宁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除生猪外,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私设屠宰场(点)非法屠宰畜、禽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查处,拆除非法屠宰设施,畜、禽及其产品和屠宰工具予以登记保存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情节严重的,并可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每次罚款最高额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二十五条 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定点屠宰场(点)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一)、(七)项规定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畜、禽及其产品予以登记保存,并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定点屠宰资格。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对不具备生产条件加工销售食用血制品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加工、销售的食用血制品予以登记保存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向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批、报检的畜、禽及其产品,由市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予以登记保存,责令补检,补检费加倍收取。经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销售“垃圾猪”及其产品和种公、母猪及晚阉猪的鲜、冻产品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予以登记保存,对经营者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对畜、禽及其产品灌水、注水或添加其它物质的,由市、自治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的罚款,但每次罚款最高额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涉及其他管理部门职责的,由相关部门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对阻碍、拒绝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畜、禽屠宰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7月10日起施行。《本溪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法》(本溪市人民政府令第42号)和《关于本溪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法〉部分条款补充内容的通知》(本政办发[1997]43号)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武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武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驻武各单位:
《武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7年5月14日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印发。


二OO七年五月十五日

武威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二00七年五月十四日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工作规则》、《甘肃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新一届市人民政府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任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增强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忠于职守,顾全大局,竭尽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行使职权,切实贯彻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在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确保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 人员职责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和各委办局主任、局长组成。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
第七条 副市长、秘书长协助市长工作,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政府签署文件,发表讲话,协调工作,进行外事活动。
第八条 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联系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相关工作,协调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第九条 根据工作需要市政府设市长助理若干名,协助市长或副市长工作,可分管某方面的工作,参加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
第十条 市长出国或学习期间,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指定的副市长代行市长职责。副市长离市出访、学习和休假期间,其分管工作由市长或市长指定其他副市长代管。
第十一条 各局局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可根据法律法规,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发布公告,行使权力。审计局和监察局在市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权力,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章 政府职能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十三条 履行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培育财源,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第十四条 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五条 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依法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十六条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推进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第四章  政府决策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建立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十八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规范性文件、大型项目等重大决策,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提请市人民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为依据,经过专家或相关机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充分协商;涉及县区的,应事先征求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应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会前分管副市长应召集相关部门认真讨论,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可行性意见,反复修改审核,基本成熟后再提交会议讨论。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常委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报经市委原则同意。对关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重要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政情通报会或新闻发布会,公开政务,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各部门、各县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及时反馈落实情况,不得推诿扯皮。

第五章 依法行政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严格监督。
第二十三条 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适时制定规范性文件,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国务院、省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应及时报市政府备案审查。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讨论的规范性文件,须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局审查。
第二十五条 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行政监督

第二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办理市人大、市政协的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县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反映的重大问题,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反馈或公布。适时召开工作通报会,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名人士参加,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和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八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不断改进作风,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工作。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完善信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避免大规模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处理群众来访。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坚持政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市政府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非泄密的政务信息,通过“武威政府网”、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发布,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第七章 工作布局

第三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的安排布局,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与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签订年度工作责任书,每半年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年底进行考核奖惩。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年初工作安排部署,并在年中和年末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执行情况。市政府办公室及时组织督查,适时进行通报。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年度工作布局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市政府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八章  会议制度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制度,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要时召开市长碰头会、联席会、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具体事宜。
第三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和各委办局主任、局长等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必要时可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及法院、检察院等方面的负责人参加。其主要任务是:
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重要指示、决定;
2、讨论决定全市性重大行政措施和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问题;
3、通报全市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重要工作。
4、讨论其他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事项。
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议题由市长确定。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组成,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列席,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议题需要列席,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其主要任务是:
1、研究讨论向省政府、市委报告请示的重要事项;
2、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3、讨论、审定由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草案;
4、讨论决定县区政府和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请示事项,听取重要工作汇报;
5、讨论决定人事任免及奖惩事项;
6、研究讨论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工作需要可以临时召开。议题由各副市长、秘书长协调审核提出,报市长确定。尚未协调一致的议题,原则上不提交会议审议。出席会议的组成人员应达到组成人员的半数以上。
第三十七条 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组成。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根据议题需要列席。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副市长召集,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议题由市长或副市长确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县区政府和市政府部门请求决定的一般性事项,安排需要有关部门配合做好的具体工作,讨论决定市长、副市长提请解决的具体问题。
第三十八条 不定期召开市长碰头会,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等参加。主要内容是互通情况,分析形势,研究市政府当前工作和阶段性工作。
第三十九条 市长、副市长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现场办公会、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会议由分管副市长与市长沟通后决定,参加人员由分管副市长确定。筹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碰头会议的准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各部门提交会议讨论的事项须提前一周报送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提出意见,呈会议召集人审定。会议内容应事先告知与会人员,重要议题应事先准备好书面材料分送与会人员,并由有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由呈办单位和法制局共同修改后,按发文程序运转。会议议定的其他事项,需要形成文件印发县区和有关部门执行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市政府各分管副秘书长协调落实。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不能出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应向市长或会议主持人请假;如对议题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和由市长主持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签发。其他副市长主持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各分管副秘书长审核后,报主持会议的副市长签发。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公开报道。新闻稿须经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审定。如有需要,报市长或副市长审定。
第四十三条 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或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同意后,报市长批准。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一般不邀请市长、副市长或各县区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同意。
第四十四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注重实效,并尽可能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第九章 公文处理

第四十五条 审批文件应按照职责分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省政府下发的涉及全局性的重要文件和紧急电报,由市长审批,副市长按照市长批示抓好落实;
2、一般性、常规性文件,按照分工,由副市长直接审批处理;
3、事关重大灾情、疫情、险情、事故等紧急突发性事件的文件,副市长处理后,应当及时报告市长;
4、涉及几个部门工作的文件,由分管副市长协调处理。
第四十六条 制发文件应严格按程序审核把关。
1、市人民政府形成的全局性重要文件,由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签发;涉及相关部门业务的一般性文件,由副秘书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市长签发。
2、对决定、办法、意见、通告、公告等政策法规较强的文件,主管部门起草,组织相关部门讨论,送市政府法制局审核把关,由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审核,分管副市长审签后,呈送市长或副市长签发。
3、市政府部门需要市政府批转的文件和部门为市政府代拟的文件,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送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呈送分管副市长签发。
第四十七条 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甘肃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的有关规定,报送文件应严格遵循办文程序。
1、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必须注明签发人。除市政府领导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市政府领导个人报送公文。呈报文件应先送市政府办公室登记后,按市长分工分别处理,不得多头报送或越级行文。
2、请示性文件,应一文一事,不附带其他事项。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3、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文件由政府办公室提出拟办意见,送分管副市长批示后转主管部门办理。需提交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须经分管副市长批示后转呈市长审定。
4、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部门职权范围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市政府办公室不再转发。要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提高公文办理的效率。

第十章  作风纪律

第四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严格遵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树立规范服务、勤政廉洁、从严治政的新风正气。担负起“一岗双责”的职责,在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抓好分管部门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做到尽职、尽责,行为规范;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力争做学习的模范、服务的模范、创新的模范。
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正确把握形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市人民政府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市政府领导及各委办局负责人经常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领导水平。
第五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员。基层要简化接待,严禁到辖区分界处迎送。公务活动一律吃工作餐,严控陪餐人员,严禁请吃、吃请,严禁收受礼品。
第五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一般不参加各种应酬性庆典、剪彩和迎来送往活动,县区及市政府各部门邀请市政府领导参加这类活动的通知、函件和请柬,一律送市政府办公室统筹安排。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情况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的,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五十三条 改进会议和市长、副市长活动的宣传报道。注重宣传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和群众关心的事。市政府召开的会议,市长、副市长活动的报道,由市政府办公室安排。
第五十四条 市长、副市长出访,由市政府报省政府审批。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出访,由政府外事办公室审核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其中主要负责人出访报市长审批。
第五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自觉维护政令统一,保证政令畅通。要坚决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人民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人民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人民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以及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和文章,事先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第五十六条 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对工作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市人民政府请示报告。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离市要向市长报告;市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离市要向分管副市长报告。
第五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本部门工作人员,严禁利用特殊身份越权办事,拉关系,谋私利。
第五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通知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必须按要求参加。特殊情况确需更换参会人员的,应向市政府办公室和分管副市长请假。
第五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压缩会议,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考核活动。要严格审批制度,应由部门或行业组织的督查、检查、调研等政务活动,不得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通知。确需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和需要进行的政务活动,要经分管副市长同意后,由市政府办公室统筹安排。市政府各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原则上不邀请县区领导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政府批准。会议要求不能泄露讨论事项的,要严格保密。
第六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实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对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送礼和宴请;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本规则自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执行中若有问题及时向市政府办公室反映。
第六十二条 本规则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